Page 51 - 電路板季刊第107期
P. 51

電路板季刊 2025.4       永續淨零 49


                 世界經濟論壇WEF《2024  全球風                     上述報告指出,44%的城市經濟面臨來
            險報告》(Global Risk Report)指出,                  自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干擾風險,約31兆
            生物多樣性流失與生態系統崩潰是未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美元的全球城市GDP可能受到自然環境
            10年全球前三大風險之一。2023年自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變化的衝擊。目前全球500大城市中僅
            相關財務揭露(TNFD)公布後,將企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37%制定明確的自然或生物多樣性保
            關注的視角從環境逐漸擴大到自然與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護策略。報告呼籲城市必須制定自己的
            境,但不少企業在設定生物多樣性目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自然保護路徑,並根據《生物多樣性框
            上卻是落後的,目前僅1.6%的S&P5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架》的要求,設定可衡量的目標。

            指數成分企業設定承諾生物多樣性、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台灣是海洋國家,綠色轉型缺藍不
            境淨零損失或環境生態淨正向衝擊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可 (We can't go green without blue),
                 據MSCI ESG與氣候研究部分析顯                      指的是台灣生態系中萬物要活命,必須
            示,生物多樣性危機導致約63%的亞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仰賴永續的陸域綠色生態系和藍色海洋
            地區 GDP(約19  兆美元)面臨風險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資源。若說海洋孕育地球上的萬物,
            其中原物料、日常消費品產業和能源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點也不為過。它提供地球上97%的
            受到的衝擊最大。台灣企業身處於全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淡水資源,創造50-80%的氧氣,捕捉
            供應鏈重要角色,應正視此議題,然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-70%人類經濟活動所產生的二氧化
            2024  WEF公布TNFD導入企業名單,台                      碳,吸收90%過多的熱源。全球80%的
            灣僅有14家上榜,顯見台灣企業在生物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際貿易仰賴海洋運輸,超過30億人口
            樣性上的投入不足且欠缺風險回應能力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靠海或海岸物種多樣性維生,全球海洋

                 WEF於2024年5月發布的《自然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的藍色資產估值達24兆美元。
            正向:城市轉型指南報告》(Nat 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透過紅樹林、潮汐、鹽水沼澤、
            Positive: Guidelines for the Transition      海草、海洋生物食物網及養分循環等,
            in Cities),全球經濟的44%(約31兆美                    具有長期固碳的龐大潛力,普稱為「藍
            元)面臨因自然資源耗竭與生物多樣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碳」。科學家估計在2030年前,自然界
            喪失而引發的重大風險,尤其是氣候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移除的藍碳每年約40億噸,到了2050年
            遷帶來的熱浪、洪水與乾旱等極端天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年可超過110億噸。與人為的碳捕捉
            事件,更加速了此危機的到來。城市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科技相較,藍碳更具成本有效性,也更
            往是經濟核心且創造全球80% GDP,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適合規模化,兼具除碳、促進海洋生態

            也因其快速擴張下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系健康及豐富海洋資源的多重效益。此
            嚴重衝擊,故城市具有推動正向自然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,海洋還能透過海藻為人類創造生物
            型的關鍵角色。更何況2023至2024年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甲烷與生質油,完全取代目前化石燃料
            全球暖化常態性觸及逃命線1.5度C已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需求量。
            加明顯,減緩氣候變遷與自然正向為邁
            向永續必須堅守的雙軸策略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࿃อ߅Ҧഒʔໝɛܝٙ˚͉
                 自然正向 (Nature Positive)  的核心                  這次博覽會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低
            理念不僅應致力於減少對自然的破壞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碳淨零技術,主要是來自企業的三項科
            更應致力於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復育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技,儘管尚未達商業化主流波段,卻也
   46   47   48   49   50   51   52   53   54   55   56